研究生必须知道的生存法则

2009/11/24 12:24:31

研究生必须知道的生存法则(一)

  1. 教育出来的学生应达到两个基本目标:思想越走越远,行动越来越受约束。――“人,任何时候都要遵守游戏规则”。

  2. 做事情,关键在于自己能否用心。一旦用心,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多起来。做事用不用心,明眼人一眼就看得出来。自主性和主动性要靠自己去培养,更要靠自己的责任感来提升。喜欢耍小聪明的学生,恰恰是别人眼中最大的傻子。正所谓最笨的事情都是最聪明的学生做出来的。

  3. 一个学生在一个学术团队中存活这么久,离开之际一定要在团队内部打上自己鲜明的烙印。

  4. 学生每天的工作量是变化的,但是每天的节奏感应当是一样的。任务多的时候,只能尽量加快节奏;任务少的时候,千万不能减缓节奏,这样才能增加生活的充实度。――浮躁是维系节奏感的大敌。

  5. 我不要求学生每天只睡一个小时,但是我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少睡一个小时。――有感于有美国的大学生尝试在打工期间,坚持每天只睡一个小时。

  6. 要多和比你强的人多交流,这些人能够帮助你少走弯路,而且他们身上的人脉资源也是完全不一样的。也不要看领导蠢,成天不做正经事,但他年轻时比你能干多了。

  7. 新的问题出现时,就是学习的好机会降临了。人要在解决问题的相互折磨中才会共同进步。

  8. 当一个人进入你的工作领地时,就算是一个陌生人,也要加以必要的招待。虽然他不一定会帮你,但很有可能他是来挑你毛病的人。如果你不去关注他,他会在你浑然不觉中致你于死地。―――有感于办公室来人后,很多学生不理不睬的冷漠。

  9. 学术上的成果,都应该有一个标准。这个标准从一开始就要设定在很高的层级,同时尽量考虑学生易犯的错误来制定。不如此,提交的成果不仅达不到高要求,还会让学生产生只是在不断完成任务的抱怨。而抱着想完成任务的心情,最终只能成为“工匠”,绝对成不了“艺术大师”。


研究生必须知道的生存法则(二)

  1. 真正从事学术研究的人,注定是孤独的。孤独不是一种状态,是一种心态。心态的问题需要用心来克服,不是外在行为模式改变可以医治的。

  2. 很多研究生和导师交往时,只有紧张的心态,而没有紧张感。紧张的心态往往导致学生做出错误的判断并一错再错,而紧张感则强调遇事三思并依正道而行。虽然一字之别,体现出的教育效果确实相去甚远。

  3. 有的研究生以遇到能改变自己一生的导师为荣,有的研究生却只希望自主培养,导师只是其获取学术证书的跳板。这两者没有高下之分,只有匹配与否的区别。如果说研究生遇见好导师是人生的幸事,那么导师遇到好学生则可以称为更幸运的天赐。研究生如果足够超群,他把导师培养成知名学者就是一件不困难的事情。而这是目前科研群体较为常见的态势。

  4. 不要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。和比你更“社会化”的人比赛小聪明的多少,这就是最危险的事情。显而易见的是,导师比研究生拥有更高的“社会化”程度。

  5. 一个研究生,要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把不知道变成知道,否则读什么研究生?做科学研究不能等、靠、要,要自己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。很多事情导师也不熟悉,学生去请教导师,他也要依靠资料检索才有答案。学习,永远没有穷尽,对导师和研究生是一视同仁的。研究生尽量不要把应当属于自己挑的担子丢给导师,这样只会降低导师心目中的印象分。

  6. 现代人的人际关系,其基础在于双方是否都拥有可供交换的等价资源。

  7. 对于错误,学生应当具备辩证思维,就算做错了事情也没有关系。只有不断犯错误才能进步。总不犯错误就说明犯大错误的时机快来了;要不就是根本没有进步,连犯错误的机会都没有了。老师指出学生所犯的错误,不是要统计学生究竟犯了多少错误并据此来加以惩罚,而是要帮助学生不犯重复性的错误,并督促学生在修正错误方面加快进度和纠正态度。而现实的情况是:学生往往承认错误的速度很快,改正错误的速度很慢;并且,改正错误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犯新错误的速度。

  8. 能力、机遇、意愿的乘积才是一个人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绩效得分。导师对于学生的奖励,不是奖励他的工作态度,而是奖励他的工作成果。

  9. 研究生遇到一个棘手的难题,向导师请教是一条重要途径。不过,学生要学会听话听音。如果导师已经透露该问题有解决的途径,那就不要图省事,装聋作哑,甚至说什么“和导师相比自叹不如”的空话。有这个心思,就去好好思考如何通过“引智”来解决问题。在寻求别人帮助时,应当把眼界放宽,去寻找真正能够提供帮助的人,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自己日常的活动区域中。很多学术问题,专业人士的思维方式是独具特色的。例如,要推导一个复杂的数学公式,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请教数学院的研究生,而不是随便找两个人来问问就草草了事。

  10. 弹簧定律:学生能力的成长是一个弹簧被拉伸的过程。弹簧被拉长,一旦松手,弹簧立即回到平衡位置;也就是说,学生能力有所增长,可一旦缺乏关注,学生所有的进步全部消失。若将弹簧拉长到极限,虽然不会弹回到原点,但是失去了弹性,这也就不再叫弹簧了;也就是说,倘若长时间对学生实施高压式的关注,这对学生是极端痛苦的过程,其心理可能会扭曲。


##研究生必须知道的生存法则(三)


  1. 学生完成科研任务的质量和时间成正比,但正比的系数是和能力成反比的。不是多花时间,就一定能得到满意结果,学术研究领域尤其如此。慢工固然可能出细活,但是能力不足,就不是快慢问题了,而是质量好坏问题。

  2. 如果研究生对什么事情该做、什么事情不该做都难以辨别,那么,他做事的机会慢慢就减少了。须知:机会不是永远都有的,也不是一承认错误就能继续拥有的。研究生在导师那里长期兑现不了诺言,就算导师不批评,至少他不再信任你了。信任一旦失去,哪里还有做事的机会呢?永远记住这句话:信任失去的速度比建立的速度要快得多。

  3. 一个工作任务没有处理好,在导师过问之前,学生主动向导师说明情况,学生的理由就是理由;如果学生一直保持沉默,直到老师过问才说明为难之处,此时学生的理由就变成了借口。

  4. “做任何事情都是要慢慢磨的”。这里的“磨”是指做事过程中的精心、细心、决心和用心,而不是时间上的拖拉。研究生必须具备“韧性”,正所谓水滴石穿。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,激情往往就像太阳雨,来去迅速,这对一心期望学生进步的导师是最大的伤害。

  5. 一个研究生,毕业五到十年以上,只要自己足够努力,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应当得到基本满足,至少不用为五斗米折腰。因此,在研究生学习阶段,过多考虑未来究竟能否赚到足够多的钱,就好像每天担心十年后有没有足够多的空气供人呼吸一样,纯粹是浪费自己的青春。有这个时间,就多去思考该思考的问题。

  6. 对老师的敬畏:畏其才能,敬其品格。如果对老师只剩下畏,却毫无敬,那就说明: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方面有所不足,而老师在完善人格方面尚需磨练。

  7. 社会太浮躁,人心易躁动,这都怪不得任何个体。现行教育体制,已把高校退变为供人镀金的熔炉。任何从高校这个冶炼炉出产的制品,在烫金学位证书的光照下摇身一变成为一名金人。至于会不会一鸣惊人,那就看个人的造化。

  8. 研究生不具备基本的科研素质,最好不要读研究生。导师缺乏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和品格,还是少找几个学生为好。这两者都基于一个共同的观念:肚子里没货,到产房里去干什么?

  9. 学生要有感恩之心。感恩,不是指学生飞黄腾达后给予曾经帮助过他的老师多少物质享受,而是要学生树立极强的社会责任感,在自身能力不断增长、占有的社会资源逐渐增多的情况下,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。不管学生以后是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,都应树立这一信念。

  10. 低调是具备高调做事能力的人才能说的官话。首先要能做事,要能把事情尽量做好,才能选择以什么样的面目示人。有高调的做事能力,却以低调的方式展示,这样的官话一般人是学不来。


##研究生必须知道的生存法则(四)

  1. 成年人的世界不是看你说什么,而是看你做什么。知道一个道理,并不是成天把它挂在嘴上到处宣扬,而是要在行动中把它做出来产生实效,这才是真正的“懂”道理。研究生已是法律承认的成年人,如果长期把自己当未成年人看待,动不动就以“我是学生,是弱势群体”来回应所有的批评和指责,那么神仙也当不了你的导师。

  2. 作为研究生,要有极强的上进心。学生刚进来时,大多是有远大志向的。缺少上进心,做事时只求过得去就行,不设定高标准来要求自己,这样只会浪费导师指导学生所付出的辛劳。

  3. 专业只能让你有饭吃,而不能让你过好日子。人要吃饭就不得不有专业,可是有了专业以后,生活的乐趣就大大减少了。一辈子从事一个行当,一辈子只懂这一行,有什么乐趣?

  4. “无私”,这是成大事者必备的技能。真正的豪杰,在“无私”上,当有更高的境界。王阳明就认为:“莫要轻看了豪杰。能做一番大事业的人,总有一段真挚的精神在内。”所谓“真挚的精神”,应该就是更高层面的“无私”吧。这在吕思勉所著“吕著三国史话”一书中“替魏武帝辨污”一节也有类似观点:“哪有盖世英雄,他的志愿只为自己、为子孙的道理?”研究生要在学术团队中生存,就不能太自利。你是团队的一员,必须为团队服务。只有学会放弃自我,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。

  5. 一个人穿惯了休闲装以后,穿正装会觉得不舒服。人一旦习惯了放松的状态后,再想绷紧会痛苦不堪。不要让身体太舒适。一旦懒散,就很难严谨起来。在精神方面,人越舒适越自由越好,但肉体方面要多加磨炼,要多吃一点苦,才能走更长远的路。只要你站得住,就不要坐下;只要你坐得住,就不要躺下。

  6. 我一直认为,有人赏识你、提拔你,比你自己努力奋斗更重要。这个观点也许有人不同意,他们宁可选择自己奋斗。我宁愿有人提拔我、赏识我,实在没有办法时,我才会自己去奋斗。话又讲回来,一个人自己不努力、不奋斗,没有人会赏识你,也没有人会提拔你,这称为机遇与能力互为因果。

  7. 成长是自己的事情,真正的成长,代表你需要对说过的每一句话负责任。责任,不是只关注自己,做好自己的工作;真正的责任是关爱身边的人。所以,话不能说满,但事情一定要做满。

  8. 做事是要遵守制度的,否则定那么多制度干什么?制度是用来规范那些不值得尊重的人。只有自尊不足的人,才需要制度这一低层次的约束机制,高自尊的人更习惯于用内省来约束。如果你觉得制度制定得不合理,那就通过制度改革来解决制度问题,千万不要随便改变游戏规则,因为规则的制定者不是你,而是你的上级,你不能抢班夺权。

  9. 导师不能轻易降低研究生的培养标准。对研究生的不忍心,就是导师的自私。对学生不忍心,等同于一步步把学生引诱到安逸的陷阱,进去容易出来难。一旦这种降低成为一种惯性,还会反噬自身,导师的自我要求也就相应放松,这是教学相长的反向解读。

  10. 不要觉得自己的导师很蠢,成天不做正经事,但他年轻时也许比你能干多了。实在忍不住想鄙视一下自己的导师,千万不要让他知道,否则日子就不好混了。